香港為什麼叫「香港」?從香港之名了解香港故事
香港得名由來很多,到底確實為什麼香港叫作「香港」,至今仍難以有個定論。但無論不同說法,從香港得名的傳說當中,也能了解到香港早年歷史面貌,以下五個說法你又有沒有聽過?
第一個說法 —— 阿群帶路說
1841年香港開埠時,英軍在香港島南部赤柱登陸。佢地得到蜑家婦人陳群帶路,由赤柱經薄扶林去到西營盤、中上環一帶。傳說中,當英軍問陳群自己身在何方,阿群便用水上人口音回答:「Hong Kong」,成為香港地名由來的一個說法。
不過最初的「群帶路」其實非指這一個故事,而是一個,甚至是幾個地名。裙帶路最早出現在明末,當時元朗錦田大地主鄧元勳一家在港島購買土地作祖墳,提及他們在「裙帶路」擁有土地。他所指「裙帶路」是銅鑼灣附近的一條小漁村,位於今日東角道Sogo一帶。在1841年香港第一次人口調查中所指群帶路村有50人左右,以捕漁為生。
同一時間,「裙帶路」又指香港島北岸,維多利亞城一帶。1841年香港開埠之後不久,清朝官員奕山提交奏摺於道光皇帝,描述群帶路,即係港島北岸相關情況。
1846年,香港政府修建連接維多利亞城與赤柱兩個主要軍營之間的道路,及後沿途豎立數塊花崗岩里程碑,即是「群帶路里程碑」。群帶路里程碑上面寫有「往群帶路」及「往石排灣」或「往赤柱」之距離,「群帶路」的英文就是「Vicotria」。因此「群帶路」又指維多利亞城。
1595年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地圖就已經有「香港」此地名,比香港開埠早了二百多年。雖然阿群帶路並非香港名字嘅由來,但是1843年政府設計了阿群帶路圖,亦都在1875年加上香港旗上面,直到1959年被香港盾徽取代為止。
第二個說法 —— 石香姑說
第二個說法與香港女海盜石香姑有關,石香姑的契仔/老公就是為人熟悉的張保仔。據說石香姑盤踞香港島好一段時間,所以該島被稱為香姑島,後來又變成香港島。
石香姑原本是廣州一間小型妓院的「駐場阿姑」,在19世紀初時與華南海盜首領鄭一結婚。後來鄭一同石香姑團結其他海盜,還收養張保仔。鄭一在1807年過世後,張保仔在石香姑支持下成為新一任海盜王,直到1810年向清政府投降。相信大家都知道長洲有張保仔洞,除了長洲之外,據說西營盤、赤柱都是他的基地之一。
與阿群帶路一樣,石香姑比香港這個名遲出現,所以理應與「香港」之名由來無關。
第三個說法 —— 紅香爐說
第三個說法是一個古老傳說,傳說中在銅鑼灣天后廟前,曾經放置一個由海漂來的紅香爐,所以廟後面的山稱為「紅香爐山」,而廟前的海就是「紅香爐港」。不知何故「紅香爐港」後來變成全島名稱,即是香港。
在明、清時期的海圖,都有標示「紅香爐」,甚至把它當作全個港島的稱呼。例如在1730年的《沿海全圖》,及1839年的《廣東沿海統屬圖》都見到紅香爐蹤影。
這些海圖大部份都同海防有關,而係十八世紀未、十九世紀初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亦都在紅香爐上興建堡壘,有學者指即是今日已經填海的奇力島。1841年香港開埠之後第一次人口調查,也有描寫這個地方,報告指紅香爐是一條有50人的村莊。
歷史學家羅香林認為紅香爐說並不可靠,因為1819年的《新安縣志》中同時出現紅香爐山及香港村。兩個地方同時存在。之前的海圖用紅香爐當作全個港島,很有可能只係因為海防需要才標誌,而不是真正命名。
第四個說法 —— 香江說
17、18世紀,西方商船來到東南亞做生意。途中多數都會經過香港島補給、取水,傳說中香港島南邊有條山溪瀑布水質清甜芬香,因而命名為香江。
1816年,英國外交官阿美士德(William Amherst)率領去中國見乾隆皇帝時使團途經香港。同行的地理學家阿裨爾(Clarke Abel)形容瀑布「該島最突出的地方在於它高聳的圓錐形山脈,中部向上升,並且有一條美麗的瀑布從一塊完好的藍石上流下來,進入大海。」
這條瀑布一般認為是薄扶林瀑布灣,後來有人選出香港八景,薄扶林瀑布榜上有名。不過有學者指出,當年的外國水手在客家村民帶路之下來到香港村附近攞水,所以便將整個港島叫香港。
第五個說法 —— 香木說
十四至十七世紀時,在華南地區新安縣種植了由越南傳過來的香木,當中有沉香、雞骨香、青桂香等等。香木經加工後可以用來製作香料、祭祀用品、藥物、裝飾品。
由於東莞種植不少香木,所以香木又叫「莞香」。莞香會連同沙田瀝源生產的香料,先運送到當時稱為「香埗頭」的尖沙咀,再運送到專門轉口香品的港口,亦即係「香港」亦即是後來的石排灣,及後有村民在附近建立了一條「香港村」。香品來到「香港」之後,會用一些名為雞眼船的大船運送到廣州、蘇杭甚至東南亞。
1662年,清朝康熙皇帝強行下令所有沿海居民搬入內陸五十里,不少種植香木的農民被迫搬走。自此之後香港的香木轉口生意便一落千丈。取而代之是香港最多的天然資源 — 花崗岩,,所以「香港」就改名為石牌(排)灣。
而香木說也正正反映了早年香港香木繁盛的景象,可惜多年來非法砍伐而令沉香等香木在港幾乎絕跡。為了保育沉香,自二十世紀中便開始著手保護香港農產品與自然生態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就進行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嘉道理農場範圍內便已種植不少珍貴的土沉香,過往亦曾被盜木賊所偷獵,園方為成齡樹製作鋼護罩,加以相機實時監控及定期巡邏來保護園內的土沉香。
保護現有樹木以外,嘉道理農場的保育人員在香港各地收集沉香樹種子並透過研究科學的種植方法,來提升沉香樹存活率。當中土沉香會在園內的本土樹木苗圃培苗,然後再把幼苗種植到園區的森林恢復區。
嘉道理農場更拍攝短片,紀錄保育香港天然沉香的過程和困難,成為了解香港農業歷史的重要史料,立即觀看短片:
香港為什麼叫作「香港」雖然沒有定論,但了解香港叫法的不同傳說也是了解香港文化的一個渠道,更可以由此發掘更多相關的史料,學習香港歷史的不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