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香港古蹟】李鄭屋漢墓 差點被拆卸及盜墓

香港有個現存的法定古蹟,經歷了一波三折。剛剛被發掘,入面的文物就被人以低價售出、繼而被搶走,後來又因建樓計劃險被拆除。在各界力挽狂瀾下,我們今天才有幸看到這個漢墓 —— 李鄭屋漢墓。

二十二元就可以買走李鄭屋漢墓文物?

1955年,政府按計劃將前一年發生大火的深水埗李鄭屋興建成徙置區。8月9日,工人開山時突然發現磚石。拿走磚石後有一個中間呈十字形的洞,和多件陶器,包括花瓶、香爐等。工人們當時沒有多加理會,繼續開工,準時中午十二點「放飯」,然後再繼續開工。直至渠務職員西士堅湊熱鬧到古墓旁觀,他意識到文物值錢,便向工人提出以二十元購買。見工人舉棋不定,西士堅「慷慨加碼」,加多兩元。最終,他以二十二元成功買走了兩件新鮮出土的陶器。

李鄭屋徙置區 (https://www.grs.gov.hk/ws/online/utsr/part2/tc/c.htm#ad-image-0

大批市民到挖掘現場圍觀 (香港歷史博物館

工人見到挖出的物件有市場,立刻瞄準商機,再作挖掘。挖出的十多件陶器,他們通通裝上運泥車,準備運走。這時,工務局「收到風」,馬上着建築公司阻止工人運走文物。可是,工地現場已經不受控制,裝滿文物的貨車整促待發,準備駛走。後來,警察在現場拔槍鎮壓,混亂才得以平息。港大教授及其他相關人員趕到現場,文物被送至港大作研究。幾日後,沙士堅亦答應將買走的兩件文物歸還政府。

四件在李鄭屋古墓發現的陶器 (華僑日報, 1955-08-13 Wah Kiu Yat Po)

四件在李鄭屋古墓發現的陶器 (華僑日報, 1955-08-13 Wah Kiu Yat Po

決定拆卸李鄭屋漢墓

經過研究,李鄭屋古墓被推斷建於二千年前,屬前漢時期產物。為期四天的發掘工作過後,港大考古團隊宣布將古墓交回工務司,由輔政司決定古墓去留。而輔政司一方則表示「香港政府將盡一切的辦法,把古墓保存下來。」可惜,半個月後,政府便以古墓佔地範圍大,妨礙徙置區重建為由,宣布決定拆卸古墓。同時,當局安排在古墓拆卸之前,連續十天開放予市民參觀,後來更因活動大受歡迎決定延長開放一星期。

李鄭屋古墓初時開放十天予公眾參觀 (工商晚報, 1955-09-09 The Kung Sheung Evening News)

李鄭屋古墓初時開放十天予公眾參觀 (工商晚報, 1955-09-09 The Kung Sheung Evening News

「欲鑒古知今非抱殘守缺」:爭取保留李鄭屋漢墓

拆卸決定一宣布,便立即引起各界惋惜,紛紛向政府極力爭取保育古墓。其中,有份參與古墓發掘工作的港大教授林仰山亦發聲支持。他認為古墓具寶貴的歷史價值,反映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況。當時,他的主張就被工商晚報以欲鑒古知今非抱殘守缺」為題轉述,概括了他堅定主張保留古墓,希望大眾可以以史為鏡的立場。此外,港九居聯會亦強調古墓的歷史意義,兩次公開請求政府保留古墓。而各市民的取態,亦能從古墓自開放以來人頭湧湧的情況,得出答案。

林仰山教授 (HKU)

林仰山教授 (HKU

港九居聯會主張保留古墓 (華僑日報, 1955-08-17 Wah Kiu Yat Po)

港九居聯會主張保留古墓 (華僑日報, 1955-08-17 Wah Kiu Yat Po

李鄭屋古墓博物館

群情洶湧政府終於10月正式宣布改為保留古墓,並在周圍設花園。而原定建於該地的兩棟徙置大廈,則被建設學校的計畫取代。至翌年,市政局在七月份工作報告宣布另將古墓作為小型博物館,展出古墓和挖出的文物。1957年6月21日,古墓正式以博物館對外開放。開業初期,成人門票定為每張兩毫,兒童門票則收費一毫。

開幕禮上,華民政務司麥道軻進行演講,並帶來由時任港督葛量洪所題「古墓遺蹟」橫匾,唯該橫匾現而失去了蹤影。

開幕時的「古墓遺蹟」橫匾 (https://www.grs.gov.hk/ws/online/utsr/part2/tc/c.htm#ad-image-0
博物館開業初期的票價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Admission Fee for Lei Cheng Uk Museum)

博物館開業初期的票價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Admission Fee for Lei Cheng Uk Museum

華民政務司麥道軻主持博物館啟門儀式 (華僑日報, 1957-06-22 Wah Kiu Yat Po)

華民政務司麥道軻主持博物館啟門儀式 (華僑日報, 1957-06-22 Wah Kiu Yat Po

如今,由於需要相對穩定的溫度和濕度以達保育目的,古墓的墓室經已不對外開放。可是,市民仍然可以隔着玻璃參觀這個差點消失的古墓,和50多件生存了數千年的文物。

古蹟建築史

• 20 11 月, 2024


Previous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