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報紙】已經消失的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
在主權移交之前,香港是有數份反共、支持民主思想的報章。在1997年前,香港兩份最大影響力的報紙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均因中共壓力將至而宣告結業。
工商日報
《工商日報》創刊於1925年7月8日,是由商人洪興錦、黃德光等人創立。一看到創立的年份是香港正在省港大罷工,數以萬計工人與殖民地政府對抗中,所以《工商日報》創刊目的是斡旋大罷工。工商創刊時聲明:「中國之不適合共產,工商兩界,合則兩利,分則兩不利。」嗯,工商天生是反共的。不久《工商日報》更開辦晚報,一日兩報,大賣廣告。
雖然主張為解決省港大罷工衝突,但工商卻站在工商界一方說話,每每都批評工人、報導對罷工不利消息、有時更整作統計表,統計每日離港返港人數,打擊罷工士氣。不過《工商日報》卻經營不善,在開辦4、5年後遇到財困。最後由香港大族之一的何東收購,1933年更在工商日/晚報外出版一份《天光報》,由汪玉亭擔任總編輯,每日銷量多達15萬份。在日治時期,何東逃到澳門,工商系列停頓。
香港重光之後,工商日/晚報都在1946年2月復刊,報刊生意後來交到何家第二代,有「香港將軍」之稱的何世禮手上。何世禮是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做過國防部常務次長、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委員會首席代表,他決定把《工商日報》定位為支持中華民國及國民黨。自此《工商日報》成為香港主流報紙,在1964年灣仔分域街的工商日報大廈亦啟用。
除了使用民國紀元為年份標示外,《工商日報》常用「共匪」、「左仔」等形容共產黨,在六七暴動時更大力批評左派暴徒。何東另一兒子何佐芝,則是另一個反共大本營商業電台的創辦人。
直到1984年英國與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達成共識,並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由於何世禮對中共政權欠缺信心,為免日後經營困難及《工商日報》變成一份「勁共勁共」的報紙。在《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後兩個月的11月30日宣佈「本報現以虧累過鉅,難於維持,由即日起,將日、晚兩報停版」(何東家族同你講無錢…你信唔信?),工商日報正式成為歷史。
華僑日報
與《工商日報》一樣,華僑日報創立於省港大罷工的年代。華僑日報前身是由旅港華商總會出版的《華商總會報》,後因華商總會無心再辦報而由商人岑維休、陳楷接手。
《華僑日報》創刊時,對手除了有《循環日報》和《香港華字日報》等香港最大報刊外,還有上面提及的《工商日報》。不過《華僑日報》報導事實、平實的作風令他在市場上站得著腳,讀者及影響力慢慢增加。直到1941年香港淪陷,華僑日報出版到戰爭最後一天,然後被日軍收編。因此在重光之後,有人曾指責華僑日報投靠日本人。
戰後,華僑日報採取一個中間偏右(即是中華民國政府)路線,以為工商界發言。岑維休之子岑才生曾強調《華僑日報》是:「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主要以香港的利益為出發點」。不過岑才生本人卻是中華民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的永遠榮譽理事,與台灣政界有所聯繫。
雖然《華僑日報》未有如《工商日報》打正旗號反共,但「共匪」、「左仔」等字眼亦經常可見。另外,《華僑日報》中設有讀者論壇,給予公眾表達自己意見的地方,指罵共匪亦是常見題材之一。
可惜踏入八、九十年代,華僑日報平實報導風格不受香港人所喜愛,大家也漸漸愛上比較juicy的題材及寫法,因此出現了經營困難。在1992年元旦先被《南華早報》收購,但到1995年1月仍然無力挽救,宣佈結業。岑才生在賣盤後向TVB透露,將報紙賣予外資不是因為財困,整盤生意其實仍有賺,而是因看不通1997年後辦報的空間和會不會有管制。
自《工商日報》及《華僑日報》結業後,其他反共、偏向支持自由世界的報紙,例如《星島日報》、《明報》等等的立場已經受到動搖。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歡迎同時緊貼追蹤我哋嘅
【Facebook – 刊登最新文章及城中熱話】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 – 過去精選文章分類索覽】
www.wetoasthk.com
【IG – 互動IG Story多史旅行團】
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