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災】丙午風災令天文文台長落台
天文台成立之初,也曾試過因颱風造成嚴重傷亡而受盡指責。1906年的丙午風災更因有數千至數萬人死亡,而直接迫使時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下台。
風暴來臨之前
1906年丙午風災是一個來得快,去得快的颱風。颱風大概是在9月16日在巴士海峽附近形成,由於風圈之細加上移動路徑並不尋常,天文台到17日夜晚至18日凌晨仍未發現颱風對香港有威脅。
當時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報分為三級,風暴在300海里外的時掛上紅色訊號球,300海里內即掛上黑色訊號球,若直接危害香港便會發射「鳴風槍」示警。當天文台在18日早上發現颱風時,它已經進入香港300公里範圍內並吹起偏西烈風,於是天文台只好在上午8:00掛上相應的「黑鼓」訊號。在不足一個小時內,天文台便要在8:40分鳴風槍,可惜一切已經太遲,風暴已正面吹襲香港及引起強巨大風暴潮。
正面吹襲香港
其實丙午颱風的風力並不特別強,天文台錄得一小時平均最高風速為52海里(即約96公里)。對比2018年的山竹(151公里)及2017年的天鴿(124公里),以及二戰前1923年的癸亥風災(133公里,造成約近百人死亡)和1927年丁卯颱風(98公里,造成15人死亡),天文台錄得風速較低的丙午颱風,卻造成逾萬人傷亡,破壞力十分驚人。
丙午颱風之所以造成巨大破壞,主因是颱風引起特大風暴潮,大埔錄得的風暴潮更達6.1米。由於天文台未有及時預警,不少漁民、駁船如常作業,也有不少外籍人士乘遊艇出海,當風暴潮突然來臨之時,大家都趕不及回到岸上,才造成多人死傷。
颱風襲港數小時後便離去,天文台在中午12:10便把所有颱風警報除下。
死傷慘重,戰艦也遭殃?
丙午風災的死亡人數說法不一,官方的死亡數字在10,000與15,000之間,而民間則認為有20,000人死亡。死亡人數最多的就是生活及工作在海上的水上人,其次也有不少大型輪船沉沒。例如客輪「廣州號」、「亞利巴多士輪」、「英發輪」、「毅力號」等分別在香港不同地方沉沒,每艘輪船均有一百至四百人死亡。另外法國魚雷艇投石號亦在維港沉沒(詳細可閱:丙午風災與投石號紀念碑)、英國皇家炮艦鳳凰號(HMS Phoenix)同樣在油麻地海域失事擱淺。根據英文報章《孖剌西報》報道估計,一共有5,000艘大小船隻沉沒。
受難的不只是一般市民,聖公會會督暨聖保羅書院校長霍約瑟主教,在颱風吹襲香港時正乘坐汽艇前往屯門傳教。結果船隻翻側,霍約瑟主教與四名神學生均罹難。今日在會督府內仍有紀念碑紀念此事。
在陸地上,維港兩岸滿目瘡痍,幾乎所有碼頭都受到破壞。不少洋行在岸邊的貨倉亦告損毀,岸上大量道路被泥沙覆蓋。
責任誰屬?天文台台長下台
政府忙於清理市面,收拾殘局及處理街道衛生情況。而救濟災民的任務便交由東華醫院負責。不過大家更為關心的是:丙午風災的責任誰屬?
當時社會主流意見是指天文台害死人。一來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就聲稱曾向香港天文台發出警告;二來不少人覺得天文台過於後知後覺,在18日早上的警告只是匯報而不是預警,無法保障市民生命財產。
港督彌敦在19日的立法局會議上,同意對天文台展開調查。一年之後調查報告完成,彌敦支持天文台的說法,指颱風路徑又快又怪,以致未能準確預測風暴。不少氣象愛好者亦向英國政府寄信,表示自己認同天文台的結論。
至於上海徐家匯天文台,其實當時也只是給了一個「九唔搭八」的警告,當日上海的天氣圖也是錯得離譜。至於徐家匯天文台會落井下石的原因,估計是因為香港天文台台長杜伯克曾與管理徐家匯天文台的耶穌會士有過「牙齒印」。
儘管政府沒有怪罪天文台,但大眾對天文台的觀感實在太差,最終杜伯克下台,離開工作了24年的天文台。
延伸閱讀:【香港颱風】以前點知道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