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力】反對大亞灣核電廠運動
香港周邊除了有台山核電廠外,更有距離香港市區50公里的大亞灣核電廠,而該核電廠在八十年代亦引起香港一場反核風波。1983年中國水利電力部及廣東省政府計劃在深圳大鵬附近建造一所核電廠,最終選址大亞灣。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更指:「深圳要辦好兩件事,一是建設核電廠,二是辦好深圳大學。」
在香港,公民團體及一般市民對核電廠觀感卻大為不同,在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爾核意外及1987年漏放鋼筋事件令香港發生一次反核社會運動。
1983年中國計劃在大亞灣興建核電廠,雖然當時香港有些環保團體、民間組織表示反對,但由於普遍香港人對核電認識不多而未有很大反應。為增加大家對核電廠信心,法國電力集團、法馬通及英國通用電氣公司分別向中國提供技術支援、營運及協助興建反應堆。香港經濟司 (現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翟克誠爵士(Sir Piers Jacobs)亦在同年12月前往大亞灣考察和與中方官員會面,會議上中方同意皇家香港天文台共同監測幅射,以令香港人安心。
由於有西方國家支援,加上政府官員、香港電力公司及傳媒多次向公眾保證核電廠安全,在計劃進行首三年所面對的反對聲音並不多。
直到1986年蘇聯在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爆炸,成為事件轉捩點。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爾核電廠4號核反應堆爆炸,造成31人死亡及13萬人被迫遷離家園,後來因輻射而生病、死亡者不計其數。眼見核電能引起巨大災難,香港市民頓時對大亞灣核電廠關注起來。由不同公民團體組成的「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成功取得百多萬名市民簽名反對大亞灣核電廠,不過在9月28日正式簽約動工前有何進一步行動卻產生分歧。
聯席會議最終遲遲在10月發起集會反對核電,卻有「不想激嬲中共」的考慮,未有在大家熟識的維多利亞公園舉行,而只是在九龍摩士公園舉行小小集會,最終只有500人出席。當日報導以「氣氛溫和」形容集會,會上亦未有安排市民發言,只有受邀請人士發言及白欖劇等環節,此民主運動形式自此一直影響香港多年。
另一方面,立法局內數名民主派議員要求討論大亞灣問題,可是被署理港督鍾逸傑(Sir David Akers-Jones)所拒絕(而鍾逸傑後來獲中國在九十年代委任為港事顧問、首任特首的推選委員會委員,近年曾支持梁振英及葉劉淑儀參選特首)。部分立法局議員亦前往北京表達意見,當然亦未有被理會。
由於英國未有大力轉達港人意願,而英方亦希望核電廠能成事(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聯合聲明當天早上,英首相戴卓爾夫人就與中國總理趙紫陽討論核電廠計劃),加上大亞灣核電廠工程位於中國境內,英、港政府根本難以反對,於是工程繼續進行。1987年,香港立法局專責小組發現核電廠其中一個反應堆地基漏放316支鋼筋。雖然有及時修補,但卻再一次大大打擊香港人對大亞灣核電廠的信心。
可惜在此事上香港人的發言權並不多,大亞灣核電廠便在一片爭議聲中興建,於1994年2月1日開始發電,香港反核運動失敗也標誌着以後香港社會運動的困難及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