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手信】八十年代嚟香港,買咩手信好?
購物已經成為了去旅行時一個必要的環節,香港貴為購物天堂,大多數來港的旅客都一定會安排時間去shopping。但以前來港的旅客,到底會來香港買咩手信呢?
從一張1980年寄去荷蘭的明信片中得知,那個荷蘭旅客經過18小時的航程到達了香港,休息了一日後,第二日的行程就是去購物。在他的購物清單中,首先要買的,就是收音機。這個旅客走過了八間店舖,最後用390元買了一部收音機,但香港買的收音機回到荷蘭也不能使用,所以他便另外用45元買了一個轉換器。
但到底,點解要專登來香港買收音機呢?
原來在六十年代開始,香港已經是收音機的製造中心。收音機的發明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而香港政府在二十年代亦開始建立發射站,利用收音機作廣播。但以前聽收音機也不是平民大眾可以做的事,因為當時購買收音機需要牌照,而擁有者需要每年繳交一次牌費。在1930年,牌費已經要10元一年,對於當時的平民百姓來說,並不是他們日常能夠負擔的,而且當時的收音機體積龐大,並不便於携帶,因此主要只用在商業用途,民間普及程度有限。
到二戰後,有科學家發明了可以應用到收音機上的電晶體(又名原子粒),令收音機的體積變小,從而令收音機更便於隨身擕帶。1954年首批民用的收音機進入香港市場,很快便得到香港人的注目,大受歡迎。而原子粒收音機亦在六十年代初引入香港,早在1959年,Sony已經在香港設廠組裝收音機,後來多間美資公司也先後在香港設廠,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香港的電子工廠數目由1960年的4間增長到1970年的230間,再暴增到1980年的1316間;而受僱人數也由1960年183人到1970年的3.8萬人再增加到1980年的9.3萬人。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成為了世界其中一個原子粒收音機甚至電子業的製造中心,而Made in Hong Kong這個品牌亦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的目光,令購買電子產品成為到港旅遊的其中一個活動。
即使1980年的香港城市發展蓬勃,但當時仍有一定數目的水上人口,而當年漁船聚集的地方,對於外國遊客來說仍是十分新奇有趣。因此當年的明信片,即使工商業已經高速發展,用漁民作為卡面的明信片廣受旅客歡迎。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地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wetoasthk #港識多史 #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