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牛津論壇】王韜——牛津演講第一華人?

如果對中國現代發展或香港印刷歷史有了解的朋友,應該都會聽過王韜的大名,王韜在中國被譽為「中國第一報人」,1860年代開始上書獻策求變法,指不應過份在意與洋人通商,更早在1870年代提倡中國廢除君主專制而轉行君主立憲,對中國變法的提議比起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改革早近二十年。

王韜
王韜
來到「山卡拉」香港

但王韜就是走得太前,咱們中國人不吃這一套!1862年王韜被指與洋人勾結而被同治帝通輯,王韜在上海的英國領事館避難135日後,1862年9月24日上船,經福建、福州、廈門,最後在10月11日下午逃到香港,而接待王韜的就是當時主理英華書院的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雖然英華書院當時依然叫作英華書院,但其實於1858年已經停止辦學,只以印刷業務繼續運作,至1911年來重新辦學,中斷超過50年。)

王韜畫筆下的香港。

雖然1860年代的香港已經開埠20年,基本設施都算齊全,但於在來自北方、更有優越感的王韜來說,香港這個南方自然就更看不上眼,來港初期王韜就寫信給楊醒逋,指「乃抵粵港,風土瘠惡,人民椎魯,語音侏離,不能悉辨」,不但語言不通,而且粵菜也不是王韜口味,難食到王韜覺得難以落筷,「飯皆成顆,堅粒哽喉,魚尚留鱗,銳芒螫舌。肉初沸以出湯,腥聞撲鼻;蔬旋漉而入饌,生色刺眸。既臭味之差池,亦酸咸之異嗜」,雖然無啖好食,不過王韜都知道逃離可以有個容身之所就已經很足夠,也不會奢望大魚大肉。

雖然寄朋友的書信寫到好慘,但其實王韜在香港的生活也算是好食好住,王韜的日記就寫到有友人屈烟山一同飲茶食點心(「往小樓啜茗,几案間多設餅餌」),收留過王韜的任瑞圖會煮牛腩,朋友李星雲又帶王韜食魚生粥,更不時與朋友飲茶飲酒。理雅各亦為在香港的王韜介紹不少朋友和工作,後來又安排王韜住在教會宿舍,而王韜就協助理雅各做各樣的漢本翻譯,之後做過《華字日報》,其中寫普法戰爭的記述後來輯成《普法戰紀》一書。

遊歐之旅

有地方住,有飯食,有工開,更有(有錢的)朋友,後來在1867年理雅各要返鄉下蘇格蘭,就邀請王韜去歐洲陪伴一同繼續翻譯,王韜又因為香港太熱想抖抖暑,就在1867年12月25日出發,由香港到蘇格蘭的過程中,王韜需要先到倫敦會合理雅各,直至1968年2月10日才到達蘇格蘭,每經過不同城市王韜都會寫下遊記,後來編成《漫遊隨錄圖記》。

《漫遊隨錄圖記》近年重印。

在倫敦期間,王韜受邀到牛津大學(王韜指為「英京太學」和「大書院」)演講,由理雅各作傳譯,提出中西文化交流,提出自己的大同觀,自稱成為首個以中文在牛津大學演講的華人學者,王韜的遊記指完成演講後「無不鼓掌蹈足」,反應非常好;之後王韜就與理雅各旅居蘇格蘭,直至1870年冬天才回香港。

雖然尚未在其他來源查考到王韜演講一事,亦未知王韜「演講」的規模和原由,不過王韜寫「三百年前,英國人無至中國者;三十年前,中國人無至英土者」,因而自己是中國牛津第一人,就有點過分吹噓了——早在1686年,南京出生的沈福宗(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就已經踏足英國,與上任不久的詹姆斯二世(James II)會面,之後更到牛津為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整理中文書籍,成為有紀錄以來踏足英國的第一人;近年更有學者質疑,王韜自指遊英時「置書」於牛津大學和大英博物館一事其實是過分誇大(詳情按此——sorry 是殘體)。

沈福宗畫像
回港辦報

遊歐兩年的經歷大大影響王韜的世界觀,回港之後不久,理雅各再次離開香港,先到中國遊歷,1876年到牛津上任首任漢學教授,理雅各主持的英華書院的印刷部都在1873年需要停業,王韜見此時機,就連同當時身在美國、同為理雅各翻譯的黃勝合資,以一萬元墨西哥銀元買下英華書院印刷部的機器發行《循環日報》,為第一間華資中文報章,成立中華印務總局,除印刷外亦售賣中文鉛活字和活字銅模,也讓王韜成為「中國第一報人」,主編兼主理《循環日報》,大寫中國變法、改良思想,1883年整合成為政論文集《弢園文錄外編》。

在《循環日報》中賣鉛活字的廣告。(圖片來源:《循環日報》, 1874-05-16)

但在香港得到的經歷和見識並沒有留下王韜,王韜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雖然依然在文壇、報業活躍,但政治方面亦大大收儉,見有顧忌,至1897年在上海病逝。

至於《循環日報》,一直發行至1940年代因戰時停刊,至50年代短暫重辦,至1960年正式停刊。

國際關係香港開埠

• 4 4 月, 2021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