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衛戰】點解會有加拿大軍支援香港?
1941年的12月19日,來自加拿大的溫伯尼營A連與日軍228聯隊在赤柱峽發生戰鬥。為了驅趕加軍,日軍向他們擲手榴彈,但卻被A連士官長奧士本拾起並擲回。可是最後一枚手榴彈,掉到較遠處,他一邊警告同袍遠離,一邊撲向手榴彈,犧牲自己拯救了其他士兵。 這就是耳熟能詳的奧士本捨己救人的故事,而在今日的香港公園亦豎起了奧士本銅像,以紀念他的英勇表現。
但為什麼香港與日本的戰爭,會有2000多個加拿大人參與?
這就要由開戰前說起。 時間回到了1941年年中,英國開始檢討香港的防務問題,認為如面對日軍入侵,香港應該積極防守。但同時由於在其他戰場已消耗了英國大量兵力,所以已無力增援香港,反而是爭取其他英聯邦國家派兵到東南亞。一來是分擔防務,二來是希望聯同美國恐嚇日本不要發動戰爭。而在這時,剛剛卸任的前香港陸軍司令路過加拿大,一直擔心香港的他便向加拿大爭取派兵增援。
此時澳洲已派兵到印尼一帶,加拿大亦只好跟大隊承諾派兩營士兵到香港,而此事由參謀士官學校的畢業生羅遜准將負責並指揮部隊。羅遜考察了各部隊後評了等級,但最後因政治因素及上頭壓力下只獲得屬於第三等「因先前任務或缺乏訓練而不適合調動」的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及溫尼伯榴彈兵營。
兩營士兵均以新兵為主,並立即調往了紐芬蘭及牙買加駐防,所以他們的訓練不足,不但不能協同作戰,對於部分武器的使用也不熟悉。更甚的是,本來十分充足的武器及裝備,亦因運輸船有如HK Express般delay no more,而未能準時到達。當到香港外海時,日本海軍已把香港封鎖。
加軍本來的重型武器,例如反坦克步槍、200多輛載具,包括布倫載具理應是跟著運兵船來港的。欠缺這些裝備的加軍在港島的山地行動十分困難,以至體力消耗過快。但無論如何,加拿大的年輕士兵還是如期出發,他們有些人連where is Hong Kong也未知道,有些人亦不知道會面對如此兇險的敵人,認為日軍矮小而且槍法不準。
加拿大軍在同年11月到港,「屁股都未坐暖」的情況下,日軍便進攻香港。在九龍及新界的戰事,溫伯尼營只與日軍有限度交戰,損失不大。但在港島戰役中,便發揮了「打落門牙帶血吞」般與日軍死拼。西旅中,指揮官羅遜在突圍時戰死,東旅中,來福槍營多次進行反擊,死傷甚多。加上日後在戰俘營死亡的加軍,來港的2000多人中,便有550人回不了加拿大。
有沒有後悔為這個與自己不相干的地方戰鬥?他們卻只說:「我只是盡軍人的職責。」
【延伸閱讀】
歷史學者鄺智文博士著有《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等書,全面闡述香港保衛戰與日治香港歷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歡迎同時緊貼追蹤我哋嘅
【Facebook – 刊登最新文章及城中熱話】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 – 過去精選文章分類索覽】
www.wetoasthk.com
【IG – 互動IG Story多史旅行團】
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