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軒尼斯是香港第八任總督,但除了一條軒尼詩道之外,我們對軒尼斯的認識還有甚麼?在看他的功績之前,就讓港識多史與你看看有關軒尼斯的小故事。
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爵士(Sir Francis Henry May)。話說回來,其實梅督是以官學生計劃(即是AO)在1881年來港,之後曾擔任過不少文職,港督德輔的私人秘書、副華民政務司、輔政司等,所以他也只算半個武官。
香港第一任港督是砵甸乍爵士,大家對他的認識,不外乎是他簽署《南京條約》,把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畫像內的砵甸乍,一面嚴肅樣子,令人望而生畏。
不過砵甸乍除了《南京條約》之外,其實為香港打下不少根基、大家熟悉的立法會、法院、行政會議,甚至香港第一條路皇后大道也在他治下誕生;但同時他在港的經歷並不愉快,被商人和軍隊排擠、港督府被打劫,連侄仔都在香港病死 。
尤德於上任後推動香港政制民主化,令香港立法局可以有首次投票。
潔淨局是市政局前身,創立於1883年,是香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公共衛生機構。難得地市民可以透過選舉選出部分議員,而政府一值有志把權力收入體制之中。結果在1896年,香港市民發起了一場潔淨局公投。
翻譯有幾重要?一份好的翻譯可以將原文的精神和內容以另一語言體現,但同時一個誤譯就可以改變文章原意,甚至改變歷史。今日就與大家分享香港史上一個影響後人和香港史的誤譯——將港督盧吉(Lugard)錯譯作駐南中國英軍總司令盧押(Luard)。
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英國佬有無畀民主你呀?」,反映民主這個「舶來品」在英治時期來到香港,卻沒有深植人心。其實二戰後香港曾經有一段時間被稱為「民主櫥窗」,反映香港也是有一點民主;選舉是體現民主的重要一環,選民資格就是基礎,就讓我們看看英治之下百多年間選民資格的演變吧!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在主權移交前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之中,又有甚麼想跟香港人說?相信其中一句大家也耳熟能詳:「「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多史今日亦會為大家進一步講解彭督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的內容,亦為大家介紹來自這份施政報告的另一名句。
住公屋有乜L嘢地位?公屋,是港督麥理浩為香港人解決房屋問題的一份心意,而非階級負擔;事實上,興建公屋亦是香港經…
Continue Reading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香港重光之後,世界變成了冷戰的新格局。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及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由歐洲鬥到亞洲。由於香港地理位置優越、又有水深廣闊海港,加上香港船埠設施、維修船隻工業均是亞洲頂級水平,所以時不時有美軍、英聯邦艦隻來港停泊。據說高峰時期兩、三日便有一艘美軍戰艦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