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戲院歷史】普慶戲院——一百年前九龍的第一間戲院

油尖旺戲院林立,總有一間喺左近,但百多年前就沒這樣方便了,全九龍只有一間戲院,就是今日逸東酒店的前身——普慶戲院,雖然都叫戲院,但當時看的並非電影,而是粵劇,到底這個地方如何成為普慶,又如何轉變成逸東?就讓我們一齊看看這片地百年來的轉變吧。

【懷舊香港】《蘇絲黃的世界》鏡頭外的故事

荷里活電影《蘇絲黃的世界》是早期在香港取景的國際電影。這套電影在1960年來港拍攝,過程中一波三折。先有撞船意外,主角拍攝期間暈倒,拍攝現場又有民眾受傷,最後更因為換主角需要回港補拍。最後電影雖然延遲上演,卻無阻電影將香港的景色帶到外國觀眾的眼中,讓他們認識到香港這個地方。

【港產片】三套張國榮主演經典電影

透過三齣由哥哥張國榮主演的作品:《胭脂扣》、《阿飛正傳》及《英雄本色》,希望藉由欣賞電影,為讀者安排一場時光旅行,帶大家回到電影中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香港。

【金像獎】少林足球以外 謝賢六齣精選作品

在今年的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四哥」謝賢將會獲頒終身成就獎。對於年輕一輩來說,可能對四哥的認識只是來自那個道出「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我的人,點同我鬥?」的球壇班主,又或是「四個小生去旅行」的成員。但其實在五六十年代,四哥曾出演多齣經典的粵語長片,其百變的形象和多元的戲路,令他其時成為紅極一時的一線演員。現在就趁着四哥入行第六十六個年頭,跟大家介紹六套你不能不看的精選作品吧。

1

【香港電影】點解香港賀歲片 無以前咁好睇?

每逢年三十晚,不少人都對電視播放的賀歲片有所期待。《富貴再逼人》中肥姐與董標的派利是口訣:「一百蚊紙頂心口、十蚊港紙扎褲頭、大餅硬嘢最就手、一蚊美金摸蘿抽」及《家有囍事》中周星馳與張曼玉的「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簡直是百看不厭。

「咪住先!」為甚麼經典的賀歲片都是八、九十年代所拍的呢?近年的賀歲片又發生甚麼事呢?

【香港電影】八十年代明信片:不見香港的「香港」電影

在明信片上,那位電影工作者提過自己正在準備拍攝一套名為High Road to China的電影。電影的中文譯名叫《東遊記》,是一部1983年上映的電影。從電影的人員名單中,無論是幕前幕後都是歐美演員,而電影的拍攝場地就位於前南斯拉夫,那到底該電影又與香港有咩關係呢?

【廣東話】保衛母語 三十年代的粵語片救亡運動

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這一點,應該沒有香港人會反對。但在歷史上想打壓廣東話地位的政權,卻不只一個。1930年代,香港及廣州便爆發了一場「粵語片救亡運動」,以抗衡當時國民政府對粵語片的打壓。究竟粵語電影界組織如何自救,保衛廣東話作為一個語言而非方言的地位呢?

1

【鹹鹹濕濕】已消失的色情戲院

鹹片,相信是男性的集體回憶;同大家講鹹片,相信只是以卵擊石。所以今日港式多史不講色情片,而同各位介紹放映鹹片的媒介——色情戲院。

我們處於一個幸福的時代,市來美保、波多野結衣……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看不看,只取決於我們想不想。我們因而沾沾,揶揄上一輩的叔伯輩只能靠jpg度日。事實上,在80年代末,民眾的生活水平遠超乎想像,各類鹹片多不勝數,日日「進補」無難度,老一輩經常講「食鹽多過食米」,不知所指是否這些鹽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