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何東的名字之所以老是常出現,乃因為以何東為首的何氏家族是香港的名門望族。何東生父是猶太裔荷蘭人何仕文(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何仕文」其實是Bosman的粵語音譯,所以何東最原有的姓氏為Bosman,隨後才隨父親漢化了的姓氏,以「何」為姓。
戰後,港府開始發展新界。1961年,政府制訂新法例,理民官把有關民事案件仲裁的權力交由地方法院處理。前粉嶺裁判法院便是第一個在新界興建的裁判法院,於1961年啟用,為新界北部居民提供服務。
司徒永覺(Sir Percy Selwyn Selwyn-Clarke)在醫學院畢業後,曾經加入了歐洲最古老的醫院 — 皇家聖巴多羅買醫院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在法國的前線成為醫官,更獲得軍功十字勳章(Military Cross)。後來他加入了殖民地部,在英屬黃金海岸(現時西非的加納)任醫官,直至1938年成為了香港的醫務總監。
貝聿銘,一個鼎鼎大名的華裔美籍現代建築大師,擅長透過幾何設計,讓自然光成為建築物和周遭環境的主角。他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當中港人最熟悉的當然是中銀大廈和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但是不多人知道,原來享負盛名的貝大師十歲以前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香港渡過,更鮮為人知的是,他在港的第一件作品並非中銀大廈,而是現今香港其中一處舉足輕重的公共建築、而第二件作品更是不少影視作品的常見「道具」。
五十年代,香港有一宗倫常慘劇,稱為「六國大封相」。事緣是一名前中國軍人來港投靠親人,但因錢銀瓜葛而痛下毒手,殺害三人。自此以後,廣東話中便以「六國大封相」來形容激烈地吵架。
「六國大封相」原本是一齣粵劇的劇目,內容是指戰國時期蘇秦說服六國以「合縱」之計對抗秦國的故事。由於劇中角色眾多,可以把自家演員「大曬冷」,成為了不少新來港劇團的首演劇目。
長洲太平清醮保留了香港傳統文化,吸引旅客認識香舊有風俗。雖然2020 年長洲飄色和搶包山比賽,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嚴重而取消,但沒有飄色和搶包山,各項祭祀科儀依然繼續,到底長洲太平清醮是甚麼?打醮儀式又是怎樣?「打醮」在香港已有至少三百多年的歷史,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一般是指透過進行祭祀與神明及先人對話,希望可以祈福消災、安撫亡魂、酬請許願。但為甚麼需要打醮呢?
「行得快,好世界。走得嚤,冇鼻哥。」這句廣東話俗語,大家還是「小學雞」時應該成日講,揶揄一些行得慢的朋友仔。這句惹人發笑的俗語,其實是來自一件國際衝突,發生的地方正正是我們的鄰居澳門。
1919年一次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戰敗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國民極度不滿,一班北京學生在5月4日發起示威以求「外爭國權,內除國賊」。運動影響至香港,不少市民組織零星抗議活動,但事件卻被中共在之後作假歷史。
日本現任天皇明仁會在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將於翌日繼位,並於10月22日舉行加冕禮。 那麼你知道香港以前曾經因為日本天皇登基而放一日公眾假期嗎?
地鐵有另一種霸權,就是慢慢侵蝕香港的地名。香港人很習慣以地鐵站作為鄰近地區的地名,但地鐵(港鐵)改站名時又偏偏不太喜歡用原有的地名:「奧運站」、「何文田站」、還有在長沙灣的「荔枝角站」、在深水埗的「長沙灣站」,還有今日要講的「太子站」和「佐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