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通】充滿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 — 嘩啦嘩啦
同大家報導一下交通消息:
「公主道過海擠塞,龍尾:培正道橋底。」
「較早前西隧去港島方向,管道內快線的交通意外已清理,龍尾:收費廣場。」
今時今日,香港人要過海有很多方法,可以經三條過海隧道、又可以乘搭港鐵、還有天星小輪。毎次紅隧塞車和港鐵壞車的時候,老一輩的朋友不知會不會掛念「嘩啦嘩啦」這種過海交通工具呢?
話說「嘩啦嘩啦」即是小電船,這個這樣搞笑的名稱源於電船仔航行中拍打水面的聲音,英文就是「Walla Walla」。大約1870年代在香港未引入電船的時候,已經有一些小火船接載居民來往維港兩岸,算是嘩啦嘩啦的前身。
直到1898年天星小輪成立並獲得來往中環至尖沙咀的專利路線,加上香港引入電船,一些電船公司相繼成立,例如:1914年成立的「共和電船有限公司」及1920年成立的「民力電船有限公司」。
嘩啦嘩啦的特色是有香港製造的木製船身,「來路貨」的引擎〈例如60年代流行的吉拿Gardner 〉,沒有甲板、船倉在水平線以下。嘩啦嘩啦大約6米長,載客20人左右。雖然電船仔細細隻,速度亦不快,但卻是當時居民,特別是需要在凌晨或清晨過海的人士,來往香港島及九龍的重要交通工具。
在戰後,嘩啦嘩啦除了接載市民過海外,還會接遠洋輪船的生意,為不能駛入內港的大船提供人員及貨物接駁服務。以前的通訊並不如現在方便,一個whatsapp幾個電話就能book到船,遠洋輪船往往需要預先找代理安排及到港後懸掛嘩啦旗,以示需要召喚嘩啦嘩啦。直到後來七十至八十年代VHF無線電的出現,召喚嘩啦嘩啦便容易得多。
六十年代是嘩啦嘩啦的黃金時期,高達200艘嘩啦嘩啦在香港水域航行。在六七暴動的時候,不少渡輪公司的左派工會發動罷工,嘩啦嘩啦成為了市民過海的唯一方法,不少船主賺到笑。
毎樣事物都有被淘汰的一日,嘩啦嘩啦亦不例外,在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後,嘩啦嘩啦便慢慢消失在我們的海港了。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