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唐樓】香港的唐樓的建築特色係來自……
提起唐樓,很多人都因為有個「唐」字而覺得是中式建築。在政府角度方面,根據1903年的《公眾衛生及建築條例》,唐樓的定義是「任何建築物,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
其實唐樓並非傳統中式建築,反而比較像「混血兒」,集各家之大成。這一點與香港本身的文化形成過程,是有點相似。唐樓不是香港獨有的,在新加坡、檳城等東南亞前英國殖民地稱唐樓為「店屋」、廣州稱其為「廣州騎樓」,澳門與香港同樣稱為唐樓,而各地唐樓各有特色。
很多時候,唐樓因為外型不討好、不夠華麗而失去了應有的關注及保留,「拆得就拆」,令到他們慢慢在香港消失。不如讓我們看看香港的唐樓是如何演變。
第一階段:1903年以前
第一階段唐樓大概於1841年香港開埠之後出現,香港政府在中、上、下、西環之間建立了維多利亞城,同時亦迎來了大量的華人移居,他們就在上環及太平山街一帶興建了很多外型像積木一樣的唐樓。
香港最早的唐樓是「無王管」,地下做舖頭、樓上就住人,以簡約實用為主。大多只有4至5米闊、卻有9至18米深,樓高二至四層。當時唐樓設計有華南特色,使用廣州瓷磚、三角型的屋頂加上瓦片、用木材作為地板及橫樑;同時參考了澳門葡萄牙建築的受力牆結構和西式建築屋頂舗兩層瓦片有助降溫的建築技術。
早期唐樓沒有獨立廁所、樓和樓之間又沒有後巷(即所謂「背對背」),更只有細小窗戸,連公共廚房也只有靠小煙囪排氣,屋內極不透光,空氣流通非常差。唐樓一戶可有多達幾十名居民,還未包括屋內的家畜……
沒錯,當時的人會在家中飼養家畜,一覺瞓醒隔離是隻又肥又美的雞、然後有隻豬在旁邊走來走去絕不是夢。衛生環境多惡劣,大概也想像得到。香港和英國政府也知問題嚴重,於是他們派了一名工程師查維克(Osbert Chadwick)來港考察。1894年鼠疫在太平山街爆發,令政府決心對唐樓加以限制。
第二階段:1903年至1930年代
鼠疫後,政府根據查維克的建議在1903年公佈《公眾健康及建築物條例》,大大影響了唐樓的建築設計及環境。
政府禁止興建「背對背」唐樓,樓同樓的背面必須擁有最少六呎闊的後巷、又規定毎人需要享有至少1.65平方米室內空間、毎間房都要有窗門以及樓宇的高度不能大於街道的闊道,以免影響日照。所以當時的唐樓只有三、四層樓高,有些則中間設有天井協助通風。
當時唐樓的建築材料還是以青磚與杉木為主,不過當時新興的露台,便用了「石屎」這一種新物料。
大家以為「廣州式騎樓」是來自廣州,而這又是香港唐樓的一大特色,所以便誤會了香港的唐樓是完全來自廣州。其實「廣州式騎樓」的發源地是未有共識的,有人說是參考了東南亞「店屋」,也有可能是學習了英式迴廊的設計,讓行人路至馬路成為一個通風又能遮風檔雨的空間。更有趣的是香港早於十九世紀未便興起了「廣州式騎樓」,而廣州則在20年代左右,有學者認為「廣州式騎樓」是香港傳上廣州也不出奇。
第三階段:1930年代至戰前
由於技術的進步,這個時期的唐樓已經大量使用石屎及鋼筋興建。政府在1935年訂立《建築物條例》,對唐樓的深度、樓梯、通光加以限制,而且要由建築師設計。20年代尾、30年代建成的唐樓是最百花齊放,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及中式美學的元素可以齊集在同一棟樓內。雷生春便是最好的例子。(撳入嚟重溫雷生春的故事)
第四階段:戰後至1970年代
戰後,由於逃避中國內戰的難民蜂擁而至,加上戰時不少房屋受到破壞,香港又一次面對房屋問題。在這環境下,當時的唐樓以實用簡約的風格(特別是包浩斯式) 為主,同樣是以石屎和鋼筋興建。政府亦放寬高度限制,可以建造六層或以上的唐樓,後來不少唐樓更設有升降機等現代化設備。
在1969年,政府定立了《街影法》保障街道的陽光和空氣流通,為了合乎條例要求,外觀像梯級的斜面樓便是「今期流行」的建築設計。不過自60年代開始,香港進入了高樓大廈的年代,唐樓便漸漸成為歷史。
唐樓的限制和設計一直在演變,其實是源於香港的人口轉變,以及政府對改善草根大眾的起居環境及其衛生條件的考慮。不過在看資料時, 大家會很容易會拿第一代唐樓的環境與今天的劏房、籠屋比較。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是在進步,還是倒退呢?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地的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