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香港開關】除了正式口岸外,還可以怎樣陸路進入香港邊界?

在香港與深圳超過100公里的邊界上,除了七個正規的陸路口岸,你知道其實還有五個不為人知的神秘口岸嗎? 這些「神秘口岸」就是因為新界歷史問題而遺留下來、為方便農民耕作的「耕作口」,自1980年起,需要持證人士才能合法通過耕作口,但農民耕作不再,耕作口近年都漸變成「走水貨口」。到底為甚麼會有耕作口的安排?現存又有哪些耕作口?

新界在1898年起受英國管治。港深兩地有些村民本來同住一村, 但劃界時有些村莊及農地被劃到對方的邊界內。在中共於1949年建政後,中英雙方都劃起禁區,及後由中國投奔香港的人愈來愈多,港府加強以鐵絲網攔截。想過境耕作或是買賣農產品及日用品的村民,只能在鐵絲網陣中政府開設的「耕作口」過境。

耕作口喺邊?

深圳和香港邊界現時設有6個「耕作口」,除了羅湖橋,「耕作口」位於(從東到西)長嶺、羅芳、赤尾、皇崗、沙嘴,其中最著名的是名為「國際橋」的長嶺耕作口,附近的蓮麻坑也是香港山友熱愛地點之一。

在村民以農耕為生的年代,每天在耕作口都可以見到人扛着鋤頭、握着鐮刀過境。人多時,每天有兩三百人排隊過境。

香港也有農民北上耕作,然而由於農地不多,加上人口增長糧食不足。香港這邊有很多村民改到香港市區謀生,甚或移民外國,北上耕作漸漸式微。其後深圳急速發展導致南下耕作的人也越來越少。1995年之後,南下的村民從香港拿回手表鏈一類的東西,做手工補貼家用。 

耕作口=非法入境?

耕作口這個特殊安排到七十年代末期因為被利用作非法入境才告終止。1980年年底,中港兩地政府簽訂了協議,向22歲以上在香港新界有耕作活動的農民發放《深圳市過境耕作證》(又叫「田雞證」)。截至2012年,共發放了1500多張耕作證。

以前的耕作證,近年已由卡片取代(圖片來源:poyee.me)

耕作證持有人要過境都有不少限制:

  1. 只准在耕作口過境
  2. 只限上午六時至八時入境,並須於同日下午六時前返回深圳
  3. 只准前往邊境禁區和五個傳統墟鎮(上水、粉嶺、元朗、流浮山和沙頭角)。

在疫情前過境耕作口的人也越來越少,每天最大多幾十人;而大多數都是來港買生活用品,「飲啖茶食個包」。2014年7月《東方日報》偵查式報道每日有近百名持耕作證水貨客,四出往上水水貨倉及商店掃貨,拉着大箱奶粉、餅乾、乳酸飲品及日本藥物回深圳,水貨客還霸佔禁區居民出入的交通工具,令居民怨聲載道。

既然時至今日這些歷史遺留的特權已名不符實,勉強留下這種「傳統特權」的意義到底何在呢?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北區農業

• 4 2 月, 2020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