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阿群帶路傳說
傳說中,英軍最初在香港島南部赤柱登陸時,得到蜑家婦人陳群帶路,由赤柱經薄扶林去到中上環一帶。當英軍向陳群詢問此地地名時,她以水上人口音回答:「Hong Kong」,這就是香港地名由來的一個說法。
英軍來了我帶路的阿群是否真實存在,無人知曉,只能說是個傳說。
「裙帶路」位置?
裙帶路(或稱「裙大路」)最早出現於明末,來自元朗國錦田的大地主鄧元勳一家在港島購買土地作祖墳時,提及他們在「裙帶路」擁有土地,比英國人登上香港島足足早了一至兩個世紀。他所指「裙帶路」是銅鑼灣附近一條小漁村,位於今日東角道Sogo一帶,在1841年約有50人居住。
另外,香港開埠後由英國人建立的維多利亞城,中文別稱同樣叫「裙帶路」。
1842年,英軍軍營主要在北面的中環、金鐘和南面的赤柱,為了聯繫兩個軍營,開闢一條彎彎曲曲小路,讓馬匹通行。1846年,政府修築香島道,一條由
筲箕灣出發,經大潭、赤柱半島北部、淺水灣、深水灣、黃竹坑、香港仔,接駁薄扶林道。
為了讓行人得知方向和距離,政府在路邊設置石碑,該有向石排灣(英文則寫為:Aberdeen)及群帶路(英文則寫為:Victoria)的方向。現存的石碑有兩塊,一塊位於大潭水塘、另一塊竟然成為香港仔石排灣一間石屋的外牆,在1967年被人發現後,現收藏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石碑刻有「Victoria 5 miles」和中文翻譯「群帶路十八里」;及「Aberdeen 1 mile」和中文翻譯「石排灣三里」,當中可見分別用上英國及華人常用的單位。(一里等於 0.3mile,miles又譯為哩)
就是這樣混亂,銅鑼灣小漁村稱「裙大路」,而維多利亞城又稱「裙帶路」,有人更把連繫港島南北的路稱為「裙帶路」,讓人腦海中冒出多個「黑人問號?」。
為甚麼全都稱為「裙帶路」?
「裙帶路」的命名有幾個說法,「阿群帶路」是一個,還有賽雅(G.R.Sayer)在
《Hong Kong, 1841-1862: Birth, adolesence, and coming of age》提到是因為 “Queen” 的粵音與「裙帶」相似而命名。
不過,鄧元勳在明代已為「裙帶路」作記錄,所以這兩個可能性不大。
相對可靠的說法都與香港島自然地貌相關:
- 銅鑼灣漁村附近有一座山,村民習慣上山割草砍柴,在綿山峰上踏出小路,就像婦女裙帶一樣。
- 另一個講法,像婦女裙帶的是港島北岸。整個灣灣曲曲海岸都稱為「裙帶路」,在1841年清朝大臣奕山向道光皇帝上奏:「英夷停泊禍裙帶路,修築石路,建蓋寮蓮」,可見是指海岸。
阿群帶路圖
早在1842年,香港徽章(Victorian Seal)畫上維多利亞港配上九龍作背景、掛有清朝黃龍旗的中國帆船、英國商船、一名外商、一個華商及一個蜑家婦人,便為阿群帶路圖之始,亦充份表現香港開埠時的境況。
香港開埠之後,香港一直只懸掛英國國旗(Union Jack)。1868年殖民地部下令為香港設計旗章,Messrs. Thomson父子設計公司便以阿群帶路圖為藍本創作。不過卻被港督麥當奴爵士在行政局(行政會議前身)指:「旗章的製作和設計方面均有嚴重缺陷。」,並希望以不列顛尼亞女神和英國獅子等元素取代阿群帶路圖。因此,此時在香港旗上的旗章並非阿群帶路圖,而是白色皇冠及下方有HK的字樣。
不過到1875年,英國政府通過規定,殖民地以當地紋章圖案, 加於英國藍船旗或紅船旗的旗章之上,阿群帶路圖便成為1959年前的香港旗章。
除了香港旗外,1969年至1997年間皇家香港警察的徽章,以及滙豐銀行發行的1991年版鈔票也有阿群帶路圖的蹤影。
—————————————————————————-
加入Patreon,支持港識多史恆常運作!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wetoasthk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緊貼港識多史動向
【website】https://www.wetoasthk.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wetoasthk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MeWe】https://bit.ly/36qp4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