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廣東話】「爆煲」?「爆廠」?同六合彩前身有關?

「嘟嘟嘟﹗嘟嘟嘟﹗嘟 嘟 嘟嘟 嘟嘟,大家好,又到六合彩嘅時間喇,今日11月6號星期二……」六合彩是不少香港人幻想致富的途徑,毎逢彩池有巨額獎金時,馬會門口總是大排長龍。不過六合彩面世的時候,其實是用來取締一種昔日賭具——字花。

字花早在十九世紀由廣州傳來香港紮根,主要的字花廠都在西營盤。在1941年之前,字花需要地下進行,能否開賭要視乎警方內部有沒有人願意收賄,所以並不是時常都興旺。可是在日治時期,日軍為了增加收入而大開字花賭檔,最著名的是在高陞戲院開賭的利源字花廠。雖然在戰後字花一度暫停,但很快又再復蘇起來,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最為流行。

字花的玩法很簡單,與今時今日的六合彩差不多。莊家(亦即是字花廠)會先列出一個列表,內裏有36項人物或物件,多數是古人人名,但並無硬性規定,36種動物、36句成語,總之是36項就可以。

1975年第一期多重彩(圖片來源:SCMP)

然後由字花廠的師爺決定每期是出哪一個字,寫出來後放入砂煲內,再掛上店前的橫樑,以示公正。到開彩時扑爆砂煲,這亦是「爆煲」的由來。同樣地,如果該期的字花開了一個熱門的字,連累字花廠蝕大錢的話,便叫「爆廠」。字花廠為了確保師爺不會走漏風聲,他必須長期居於一個密不透風的黑房內,所以多數都由吸食鴉片的癮君子擔任。

由於字花中彩的賠率高達一賠三十,而且投注額可以低至五毫、一蚊,所以很受一般工人和家庭主婦歡迎,但他們不會直接到字花廠下注,而是透過俗稱「艇仔」的中間人。在戰後年代,部份大的字花廠每日都有三場字花,參與人數多達五十萬。而字花廠會發放一些似是而非的「貼士」,開頭只是由師爺口述一句成語或俗語讓賭徒猜想,到後來則變成由字花報來分析,有如馬經、波經一樣的專業。

可是字花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卻非如六合彩般只是在馬會出現人潮這樣簡單。其中一個影響,便是字花廠在香港到處開分檔,可是這些「字花檔」卻不老實,時常「報細數」導致不少糾紛。字花廠與字花檔的爭執小則演變成由「開假字」(即是負責開字的總廠派人到字花檔中投注會中的字,使字花檔蝕大本),大則便成黑幫仇殺,嚴重破壞社會安寧。

字花害人不淺。(圖片來源:工商晚報-1948-06-26)
馬惜如是誰?東方日報創辦人是也﹗(圖片來源:工商晚報-1978-11-09)

政府為了打擊字花廠,便在1975年設立香港獎券管理局,並開始發行「多重彩」。多重彩開始的時候有14個號碼,只要順序估中六個便中奬,到後來改變了玩法,在36個號碼中估中六個便中奬,即是我們熟悉的六合彩了。到了1977年立法局通過了《賭博條例》,正式禁絕字花。

提外話,我們耳熟能詳的六合彩主題曲其實是荷蘭樂隊Shocking Blue在1972年發佈的歌曲《Inkpot》,原曲還有歌詞的呢﹗

廣東話賭博史

• 7 11 月, 2018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