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保衛母語 三十年代的粵語片救亡運動
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這一點,應該沒有香港人會反對。由「普教中」到近來教育局的課程配套資料上表示「粵語並非『母語』」的種種跡象看來。電視《十年》中《方言》「的士司機」故事好像越來越近,廣東話的地位亦越來越低。
在歷史上想打壓廣東話地位的政權,卻又怎會只得一個。1930年代,香港及廣州便爆發了一場「粵語片救亡運動」。事件的開始,便要回帶到民國建立初期講起。
中華民國建立初期,政府便把「北京官話」提升為「國語」,繼而開始了「國語統一」活動。由教育等相關法例入手,指定要用國語教學。及後,一些以推行國語為目標的組織,便陸續出現。當中最著名的有由蔡元培擔任會長的「國語研究會」,而該會亦在1925年在香港開分會。這些方法……有點熟口熟面。
在「國語統一」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粵語片因聲畫技術在三十年代傳來而越來越受注目。起初之時粵語片由粵劇戲班演變而成,演員亦是原本的粵劇大老倌,薛覺先和馬師曾便是當時最紅影星。這時來自上海的「天一」及來自三藩市的「大觀」公司在香港開片場,粵語片氣勢一時無兩。
正因粵語片大受歡迎,「國語統一」活動對廣東話的打壓延伸至電影業。
1931年國民政府成立了「中央檢查委員會」,先規定在電影放映前要播放一段介紹國語音標。同時亦故意刁難一下粵語片,例如禁止天一公司的電影「白金龍」在中國上映,直至電影公司用錢疏通,才能搬上大銀幕。
睇過戲的大家都知,除了Pixar動畫以外,你有幾可認真睇過片頭?而且地方軍閥才是華南地區真正的話事人,他們本著「山高皇帝遠,我唔聽你講,你吹我唔漲」精神,視「國語統一」相關政策如無物。
不過來到1936年,形勢卻來個大逆轉。當年以陳濟棠及李宗仁為首的軍閥在廣東及廣西兵變,企圖奪取蔣介石權力。可是行動失敗後,粵語片的避風港一同頓時消失。同年,國民政府宣佈禁止拍攝粵語片,並且派專員羅剛 (not 羅莽)來到香港,向片商講解政策詳情。
雖然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國民政府的禁拍令在本港無效力,但若損失中國市場,收入會受重大影響。加上粵語片商認為中央政府有如此決定,是因為上海的國語片商開「金手指」惡意中傷,說粵語片「神怪又荒淫」。
1937年初,政府宣佈禁拍令由同年7月1日開始實施。為了保住個飯碗,粵語電影界組織了「華南電影協會」及發起「粵語片救亡運動」,同時派出李化、趙樹燊等五人前往南京請願,當中有些論點都幾有趣:
- 廣東的學校仍然用粵語教學、粵劇仍然用廣東話唱,政府只係禁止粵語片,唔公平啊﹗
- 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地方的華僑母語都是粵語,粵語片可以作為他們與中國之聯繫。
去到最後,粵語片商其實都打定輸數。不過轉機又再出現,廣東省省長吳鐵成及孫中山之子孫科等人向國民政府求請,結果成功推遲禁令3年。到1937年中,日軍入侵上海,不但上海的電影商要南移,連「中央檢查委員會」也遷到香港,禁令之事便不了了之。
試想一天,在香港街上聽到的不再是廣東話,這還是我們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