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說香港史,分享香港歷史文化故事冷知識

【香港醫療】培訓華人助產士 改善孕婦及嬰兒生存率

傳說中,生仔的時候孕婦要忍受十級痛楚。根據衛生署的數字,在2017年香港毎十萬名孕婦便有1.8名因併發症等的分娩風險而死亡。現今香港的醫療科技達先進水平,不過100年前,在香港生仔完全是「搵命搏」。

當時華人在傳統上對西方醫學抱有戒心,所以一班媽媽不會去醫院,只會在污糟、擠迫及疾病橫行的環境下分娩,對孕婦及嬰兒都帶來危險。而幫她們接生的是「穩婆」,即是電視劇中叫人:「攞盤熱水同毛巾入黎」的老婦人。她們大多都沒有接受過醫學訓練,只是以民間智慧和經驗接生,使用生銹的鉸剪剪臍帶或用艾草包紮傷口的情況經常發生。

穩婆是三姑六婆其中一婆。(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當分娩時間越拖越遲,孕婦的性命受到威脅時,穩婆及孕婦家人才會把她送往醫院(可能是不想孕婦在家中死亡),造成不少一屍兩命的慘劇。

政府深知華人對西醫的戒心是改善孕婦及嬰兒生存率的障礙,所以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培訓華人婦女成為助產士。1902年,香港首間公立醫院「國家醫院」的產科開始培訓華人年輕助產士。在三年後,政府與香港第一位女西醫西比醫生(Dr. Alice Sibree)合作,讓華人助產士在她指導下提供到家接生服務。開始的時候只有兩名助產士,當她們遇到緊急情況便要由西比醫生出手,第一年她們成功接生了22次。到了1909年,八名的助產士便順利接生了1,300多次。華人助產士不但拯救了生命,更使西醫的接生方法在華人間宣揚開去。

1910年的國家醫院 (圖片來源:香港記憶)

西比醫生 (圖片來源:IMPERIAL WAR MUSEUMS)

到了1910年政府頒布了《助產士條例》,建立了助產士管理局,要求助產士要登記、培訓、考核等等,變相是禁止「穩婆」以傳統方式執業。條例列明了對助產士的要求、接生過程的步驟、相關的職責等等。在1931年的修訂,嚴格規定了不同背景的助產士所需接受的訓練,亦把助產士的職責擴展到產前、產後的健康教育。除了市區的產科醫院外,受訓後的助產士亦有機會派到新界的政府醫局,為新界的婦女服務。

西比醫生與華人助產士(圖片來源: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

大部分提供助產士培訓課程的機構都是慈善機構或教會,例如東華三院及倫敦傳道會,當中便不得不提及1922年成立的贊育醫院。贊育醫院是由西比醫生及華人公共診所委員會創立的,是培訓助產士的搖籃。後來醫院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部門,它的產科訓練更得到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認可。

贊育醫院舊照,現時贊育醫院已搬遷,舊址則用作西區社區中心。(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在現時香港的醫療水平下,分娩環境及助產士的質素已經不是生育時主要的考量。反之,今時今日的香港是否適合生兒育女,可能才是大家需要擔心及思考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哋新書《香港柒錄》已經喺各大連鎖書店上架喇!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歡迎同時緊貼追蹤我哋嘅

【Facebook – 刊登最新文章及城中熱話】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 – 過去精選文章分類索覽】
www.wetoasthk.com

【IG – 互動IG Story多史旅行團】
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醫療史

• 15 1 月, 2019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