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利瑪竇西學東傳及耶穌會在香港的貢獻
利瑪竇是一個對亞洲天主教最重要的開拓者之一。1581年,他承繼范禮安、羅明堅、沙勿略等耶穌會會士的步履,來到澳門。他在澳門學習廣東話及官話,方便他後來到肇慶、南昌、南京傳教。
根據不同史書記載,利瑪竇來華傳教,曾在中國遇到不少阻力,荊棘滿途。為了傳教,他試盡不少方法:苦學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容許教徒祭天祭祖、改穿僧服儒服等,更翻譯無數西方典籍如《乾坤體義》、《幾何原本》等,又繪製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間接開拓了亞洲人的眼界。將於本月20至2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公演的原創音樂劇《利瑪竇》,改編自他到中國傳教的故事,將令讀者對他的事蹟更有深入的理解。
雖然,利瑪竇於16世紀來到亞洲之時,香港尚未開埠,但利瑪竇對天主教會貢獻良多,故在香港還有一點足跡,同時天主教會對香港的社會、教育及救濟方面亦有重大貢獻。
利瑪竇與香港的足跡 — 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
香港以利瑪竇為名的建築物並不多,位於薄扶林道的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是比較著名的一個。利瑪竇對教會貢獻良多,其所屬的耶穌會,亦因此建立了利瑪竇宿舍。宿舍收容了當時信奉天主教的大學生,於1929年12月16日正式開幕,開幕當天還請來港督金文泰爵士作主禮嘉賓,並祝願宿舍能夠為香港帶來貢獻。當時的報章亦引用《大英百科全書》向讀者解釋利瑪竇對東方天主教傳教的貢獻。
宿舍內有一所上智之座小堂,現堂外豎立了一尊金色的利瑪竇神父像,以勉勵宿生傳承利瑪竇精神。在1930年代,中國國畫大師徐悲鴻到訪香港大學,繪畫了一幅《利瑪竇像》,並且由兩位中文系教授馬鑑及許地山提字。作品的正本由香港大學收藏,複製本則放在於利瑪竇宿舍飯堂。
在1960年初,由於利瑪竇宿舍的空間不足,需要進行翻新和重建,最終在1967年12月8日完工。在新宿舍的開幕典禮上也請來時任港督戴麟趾主持。戴麟趾表示樂見市民對利瑪竇宿舍的關心。
耶穌會與香港
在19世紀初期的香港,羅馬天主教會在1841年在香港島成立了一個傳教區,並派遣西方傳教士從澳門來港照顧駐港英軍的牧靈需要。這些傳教士不僅致力於提供牧靈服務,還積極參與社會福利工作,特別是關注窮困孩童的境況。
除了開設孤兒院和義學,這些傳教士還於1843年創辦了香港的第一所中國男童學校,為本地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他們以教育為基礎,致力於改善窮困地區孩童的生活環境,為他們打開未來的大門。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傳教團體加入了這一使命。在1848年,法國的沙爾德聖保祿修女來到香港,成立了聖童之家,專門照顧孤兒的需要。她們的貢獻後來擴展到教育領域,在1854年創辦了法國傳道會學校,為年輕人提供優質的教育。
同樣地,意大利的嘉諾撒仁愛修會修女於1860年抵達香港,並開辦了意大利修院學校,為當地孩子提供教育和關懷。1875年,法國的喇沙會修士接管了西環感化院和救世主書院,並將後者更名為聖若瑟書院。他們努力在1932年進一步擴展,創立了喇沙書院,為更多的孩子提供教育和救助。
而利瑪竇所屬的耶穌會,於十八世紀曾被教廷解散,並在一個世紀後重返中國,來到香港已經是1920年代的事。
1926年6月,香港教區為加強本地的教會教育,向耶穌會請求派遣能說英語的會士到香港。在同年的12月,兩名愛爾蘭籍會士Fr. George Byrne, SJ 及 Fr. John Neary, SJ在12月2日上岸,以趕及12月3日的聖方濟.沙勿略節,亦開始了耶穌會在香港的教會事務。
除了利瑪竇宿舍外,耶穌會還有其他教育事業,比較重要的說是接手香港仔華南修院(現聖神修院)以及1932年接手由徐仁壽和林海瀾創立的兩間華仁書院,並且獲政府資助擴大教育事業,以現代方法培育本地人才。
天主教傳教士和修女們的奉獻精神和努力,為香港的教育事業和社會福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工作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利瑪竇宿舍的考古神父范達賢
利瑪竇來華之時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經典、科學及哲學巨著,例如講解天文學的《乾坤體義》、翻譯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手冊》而成的《二十五言》及繪畫世界地圖的《坤輿萬國全圖》,對亞洲吸收西方知識有莫大幫助。
而在香港,耶穌會士亦有用自己的考古專業知識,協助香港建構歷史,這位香港考古學有莫大貢獻的就是范達賢神父。與早期的耶穌會士一樣,范神父都是來自愛爾蘭,是個考古學家兼地質學家。1927年來到香港之後便兼任香港大學地理教授,亦在華南修院任教。
有一次他在華南修院行祭時,發現運載建築沙泥船上的沙泥夾雜銅矢和陶片等出土文物。後來范神父得知沙泥來自南丫島,但由於當時香港並沒有考古學及人員,所以每逢假日他便與幾名修院院士帶同簡單工具前往發掘,後來也在屯門、赤柱發掘,成功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石刀、石斧,以及公元前16世紀起的銅⽭、銅箭鏃。范神父把出土文物放在利瑪竇宿舍內展藏,吸引到不少人前來參觀。
1933年,范神父的考古工作引起香港政府的注意,在政府支持下進行大規矩考古發掘。范神父於1935年代表香港政府參加了馬尼拉的科學大會,發表了他的考古成果。同年7月,他又前往挪威奧斯陸參加了世界古物大會。大會結束後,他前往倫敦,目的是研究倫敦博物館中的考古書籍。然而,在1936年10月10日抵達倫敦後,他因長期勞累而生病,並於同年11月1日辭世。
天主教會在香港深根百多年,有如利瑪竇協助西學東進一樣,是香港教育及文化上的重要推手,也令不少本地基層市民得到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