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逝世】一代建築大師與香港
貝聿銘,一個鼎鼎大名的華裔美籍現代建築大師,擅長透過幾何設計,讓自然光成為建築物和周遭環境的主角。他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當中港人最熟悉的當然是中銀大廈和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但是不多人知道,原來享負盛名的貝大師十歲以前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香港渡過,更鮮為人知的是,他在港的第一件作品並非中銀大廈,而是現今香港其中一處舉足輕重的公共建築、而第二件作品更是不少影視作品的常見「道具」。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有份在民國初年參與籌組中國銀行,後因調職等原因,輾轉由故鄉蘇州遷至廣州,貝聿銘的母親莊氏在誕下麟兒後,為兒子取名為聿銘,寓意宛如以筆刻下永恆光輝。這也許注定了出生於金融世家的貝聿銘,會在別個領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後來在貝聿銘一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再就避亂等原因,舉家遷往香港。直至十歲前,貝聿銘也是在香港就學生活。
好景不常,母親莊氏在貝聿銘十三歲的時候因癌病猝然離世,而父親又公務繁忙,少年的貝聿銘後來負笈美國,決志修讀建築學,並先後於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1955年他成立了I.M. Pei & Associates聯合事務所,開展一代建築大師的旅途。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覺得貝聿銘與香港的早期連繫,只限於牙牙學語和懵懵懂懂的童年,但故事的發展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在六十年代,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初期,馬料水的校園建設仍是如火如荼,對於如何運用高低錯落、地勢險要的特點,為師生提供便利而具整體考量的校園,一直是早期中大決策者們的心頭大石。這時已獲得美國藝術文學院「阿諾·布魯納獎」的貝聿銘,便應中大邀請來港,為已草擬的校園設計佈局方案提供跟進意見。在一星期的到訪中,貝聿銘運用他在不同作品中建構人與環境互動的專長,與校舍計劃委員會和校園主建築師進行交流,使原先方案更臻完美。雖然確切更改部分暫時無從得知,但這象徵着延續了貝大師與香港的淵源。
繼而在接洽設計中銀的建廈計劃前,貝聿銘聯同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陳丙驊,共同設計銅鑼灣新寧大廈。可能新寧大廈這個名字一時三刻大家想不起,不過一說起《英雄本色》當中李子雄從新寧大廈步出廣場,背後跟隨幾名保鑣,然後掟錢落地羞辱周潤發一幕,相信都會馬上知道上面所指的大廈。只可惜在1982年啟用的新寧大廈,因發展商在區內的新發展計劃,已在數年前被清拆,貝大師在香港彌足珍貴的建築作品又少一處。
關心用家是否真正能享用到舒適空間的貝大師,早於七十年代已指出香港建築物過於擠逼,缺乏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他認為在這個密集的石屎森林中,市民的生活質素相當值得關注。同時,他又指出「地價高」是發展商們選擇「各家自掃門前雪」,欠缺整體社區考量的主因。
今天的香港,我們只可以說:可喜的是貝大師的真知灼見甚具前瞻性,可悲的是問題依然困擾所有香港人至今。在城市空間中,建築師的角色有時也是被動的,但相信需要採取主動的發展商和政府,一定是責無旁貸。否則即使全世界的建築大師也在香港「插旗」,希望使香港成為理想的居住城市,最終也只會徒勞無功。
貝聿銘大師,謝謝你為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運用你的巧思,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亦讓你的每一個建築作品,在世界上不同角落簽下了你的署名和心思。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地的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