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史】聽南音好老套?
知道方大同的歌曲《南音》中的故事嗎?
出生於盛夏的無錫,人生卻感受不到溫暖。作為道士的私生子,他是一個不被世俗接受的存在。出生便被父親送走,四歲那年母親撒手人寰,起初由親戚照顧,後來他被送回父親身邊,卻只能是以一個小道士的身分,稱呼他父親為「師父」,而這個「師父」就教了他二胡和琵琶。他勤學苦練,少年成材,音樂成為他傍身技,十七歲的他開始參與道教音樂演奏。人美,聲甜,於是他得了「小天師」的美名。
二十多歲時父親去世,他終於知道他叫了十多年「師父」的人是他親生父親,然而,他得到的只有身世的真相和當家道士的位置。無奈的天命加上絕望的現實,他吸鴉片,縱情聲色。終於,三十四歲那年染上梅毒,雙目失明,作為道士的生命正式完結。之後,他開始賣藝,在後世看來,作為音樂家的人生開始了,當時卻沒有太多人欣賞。和娶回來的寡婦走過一條又一條的街道,進過一間又一間的酒館,只求有人欣賞,有人打賞。在這段時期,他創作了流芳百世的名曲。
生命踏入倒數階段,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為他錄音,錄了三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其中,《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更獲得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同年,他第一次正式公開演奏。然後,那個冬天,他離開了塵世,留下的卻只有證件上的相片和傳世名曲。
他名為華彥鈞,或者「阿炳」這個名字更為人熟悉。他雖然失明,卻比任何人都看清世態炎涼。然而,相信你腦海裏浮現出一個問題:阿炳和香港並無關係,為什麼要提到他呢?
無錫阿炳紀念館前的銅像(來源:人民網)
請看文章第一句,阿炳是《南音》中出現的人物。而「南音」,就和香港有關係了。
究竟「南音」是甚麼呢?
每個地方區幾乎都有一種說唱音樂。南音,顧名思義,是南方的說唱音樂,是用廣府方言表演說白和歌藝的曲藝。南音始於清朝末期,起源有不同版本,但基本上離不開江南、揚州一帶的彈詞。把南詞融入龍舟、木魚的曲藝之中,發展成一種別具一格的音樂,這就是南音。
南音也有不同的分類。地水南音多用十三弦箏、椰胡和洞簫伴奏,也有少數以琵琶和三弦伴奏。地水南音歌詞文雅,演奏者多為失明藝人。以前失明人士多以占卜算命為生,「地水」本是卦名,放到南音之中就變成由盲人表演的音樂。「老舉南音」則是由妓女於妓院、煙管和茶樓裹所唱的南音,也有只奏樂不賣身的「琵琶仔」,於風月場所傳唱的音樂,題材自是離不開愛情和情色。當然,那時代的歌詞也不會太露骨。
可惜,南音敵不過時代。三十年代香港禁娼,妓女從此轉為歌伶,無關風月,南音藝人生計大受影響。六十年代流行電台轉播,為吸引年青人,點播的歌曲以西方流行曲為主。以口耳相傳的南音,終因為無年青人感興趣,無人繼承而走向衰落。
幸好,南音能以錄音的方式保留下來。1975年,瞽師(盲眼男藝人)杜煥於香港富隆茶樓現場錄音,不但錄下他五十多年在香港的演唱生涯,更錄下屬於一代名師的音樂。其後,香港也出現不少南音唱片,只是大多是由粵劇藝人演唱。
瞽師杜煥(來源:榮鴻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