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識·食識城也】Episode 3 身在「福」中「北」知「福」
上集說完元朗的客家稻鄉滋味,今集就帶大家前往香港「福」地—北角。在很多不論是本地,還是外地來港拍攝的旅遊節目中,主持人們也會對北角春秧街中有電車駛過表示嘖嘖稱奇。這時很多時節目也會忽略兩旁的街市中,除了平常我們也能看見菜、肉、魚檔外,還有甚麼特色呢?那就是不少店舖內的職員也會跟街坊們用着閩南話溝通,這尤如在廣東話遍佈的香港中,再加上一層惟獨福建人能感受到的熟悉感。究竟從何時開始,福建人開始聚居北角一帶呢?
故事就要由「春秧街」說起,街名是在1933年7月28日命名的[1],命名是為了表揚一代閩南富賈「糖王」郭春秧。一生大起大跌的他,曾經因經營茶葉、爪哇糖貿易而富可敵國,後來更打算在港設立糖廠,對撼當時壟斷市場的太古糖業。北角至七姊妹一帶的填海發展,相傳他亦有份促成。當他競投到北角的新填海地後,卻因世界經濟大蕭條,外輸貿易萎縮,加上中國國家政策提升入口糖稅,令興建糖廠計劃失敗[2]。近海地皮轉為發展住宅項目,舊稱「四十間」,而後來港英政府正式規劃整理該地區地段,將地皮中的一條街道以這位傳奇富商命名[3]。
同鄉的成就得到認同,一向喜歡聚居一起,互相照應的福建人,自然慢慢聚集在此同住。再加上福建人於三四十年代盛行前往爪哇、菲律賓等南亞地區謀生,香港,尤其是北角碼頭一帶成了中轉站,丁財兩旺,逐漸商舖繁多,於六七十年代「小福建」逐漸成形。今天的「小福建」隨着現代化的發展,我們可以看見街上的其中一旁已改建成酒店及單幢式樓宇,究竟剩下的福建特色還有多少呢?就讓身為一知半解、父母是福建籍的筆者,跟大家一同走走春秧街,解讀箇中線索吧。
在酒店的一旁,街上有不少綠色的臨時檔,主要是售賣乾貨、衣物、玩偶,想當年筆者在童年時也曾在那兒買過一套卡通睡衣,回憶就只是記得它是白色底色,藍色小豬圖案。除了天真,還是天真。而在較熱鬧的另一旁,當然最有名的振南製麵所不能錯過,但這次想跟大家介紹的是閩南食品店,門口店面有一堆堆肉丸、魚肉條,用竹簍盛着的蚵仔、炸門鱔塊。最不能錯過的一定五香肉卷(閩南話:gwei gaang),腐皮卷着馬蹄、蔥、豬肉餡,滋味非常。一般人只以為福建食物,只有「蚵仔煎」,但在最容易走漏眼的春秧街樓梯口小店,就有福建人最喜歡的零食。新鮮製作的炸蘿蔔糕(閩南話:chai ge)、炸蕃薯糯米團(閩南話:jeng ge),沒有古靈精怪、太彆扭的拉絲、抹茶、紫薯,但仍是很邪惡,很地道,很好食(閩南話:hor jak)。
相信只是一知半解的筆者,更期待的是有地道閩南人一同分享「我在北角的那些日子」。
[1] 維基百科。春秧街。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A5%E7%A7%A7%E8%A1%97
[2] 香港倒後鏡。2015年9月2日。「糖王」郭春秧。擷自https://elevenstrokes.blogspot.hk/2015/09/blog-post.html
[3] 劉智鵬。2012年1月20日。香港人香港史:郭春秧─北角春秧街的發展商(2)。
http://archive.am730.com.hk/column-89979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地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
【website】www.wetoast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