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遜圖書館】美國總統幫元朗設立圖書館?
五十年代初香港因為大批難民湧入,一般家庭地方又狹小,加上公共圖書館等設施還未流行,不少兒童皆在樓梯底、走廊等地閱讀,所以民間團體籌建的圖書館有着強烈需求。不過你可能想不到當時在元朗竟有一間圖書館有着豐富藏書,更與因「水門事件」而惡名昭彰的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有關!
尼克遜歷史性訪港
1953年11月5日,正以美國副總統身份訪問遠東的尼克遜抵港展開三日訪問。這次訪問招來大量邀請,包括來自國際青年商會(Junior Chamber,JC)香港總會主席,葡萄牙裔的沙理士(Arnaldo de Oliveira Sales),曾是JC會員的尼克遜接受並出席了11月7日的午餐會。沙理士在席上宣布尼克遜同意了讓JC下一間建的兒童圖書館以他命名,尼克遜更在演說中稱讚了JC等團體,指這些幫助本地年輕人的項目有助於世界和平。
Richard M Nixon Library
第一代尼克遜圖書館於是在1954年2月28日開幕,這個單層平房式建築物坐落於元朗市中心的乾新樓側翼(並非坳頭楊屋村那幢),門外有草坡,圖書館正面寫上「尼克遜圖書館|THE NIXON LIBRARY|KIN SUN HOUSE ANNEX」。全幢圖書館由地皮以至建築費用,由元朗鄉紳鄧乾新負擔。
開幕禮亦由鄧乾新主持,嘉賓有二百多人,包括沙理士、美國駐港總領事Julian Harrington等。沙理士讀了尼克遜的電報:「沒有甚麼比我的名字與新孩子的圖書館有關聯……更讓我感到高興。對一個自由、獨立和繁榮的亞洲而言,沒有任何因素比讓亞洲年輕人有機會接觸未被共產黨宣傳所玷污的真理更重要。」
總領事代尼克遜贈送了繪圖百科全書等約150本書籍,涵蓋教育、藝術、歷史、油畫、化學、小說、飛行等領域。館內懸有紀念尼克遜副總統的中英銅牌一幅,頗有歷史價值。而圖書館僱用了一名管理員(中國國民黨籍的劉雪松,曾就讀美國大學),讀者大多是學童、農民。圖書館除了提供兒童讀書的地方外,亦定期舉辦音樂會及電影會,為元朗人提供娛樂及美國資訊。尼克遜亦不時向圖書館作小額捐款,也有寄贈簽名照片。
遷移及取締
第二代尼克遜圖書館遷移至旁邊,1961年建成的建新樓的唐二樓(建新是鄧乾新的諧音,大廈現名英業樓)。圖書館佔地有限,曾被美國報章描述為「一間頗細而且在電器行上面的房間 」。館內書籍是直接由美國新聞署(美新署)及JC香港總會所捐贈,共約7,000本,其中有一本是全球尼克遜圖書館必有,由後來成為尼克遜首席演講撰稿人的記者James Keogh所寫之尼克遜傳記《This Is Nixon》。尼克遜本人也曾在1966年參觀這間圖書館。
1969年2月,尼克遜出任總統僅僅三週,劉雪松就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拜訪他,提出籌集資金以擴大圖書館及建立永久館址。尼克遜不置可否,但劉雪松開始熱情地尋求與台灣有聯繫的人捐錢支持計劃,令華府官員感到震驚,因為圖書館將成為距中國大陸八公里的明顯目標。曾為圖書館提供非正式支持的美新署就指出應將圖書館移至元朗大會堂。
及後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在1969年4月的一份備忘錄中總結了各種選擇:將圖書館保留在原地,提供資金將它轉移到元朗大會堂,或承諾華府籌集100,000美元來建造新的獨立圖書館大樓。尼克遜同意基辛格的建議(將它移至大會堂),圖書館就此移至元朗大會堂三樓。
尼克遜在白宮有安裝秘密錄音裝置,這亦是他在「水門事件」越陷越深的原因。1971年6月,美新署署長Frank Shakespeare在橢圓形辦公室會見了尼克遜。錄音裝置記錄了署長告訴尼克遜,他已經訪問了圖書館,並說:「我去了那裡,肯定有150個幼兒在靜靜地讀書…真是棒極了。他們坐在那兒,你聽不到聲音……圖書館裝飾得很好、輕巧、通風,而且使用得很好。」尼克遜低聲地贊同。
圖書館最終低調地在1978年交由市政事務署管理,最後由元朗公共圖書館取締。圖書館雖然已結束,實際藏書一直保存在大會堂閱讀室中(四樓 412室),在靠牆的一列書架就是當年尼克遜圖書館的中英文書籍。若然你有時間挑一本陳年舊書來看,在內頁還可以看到橢圓形「Richard M Nixon Library Yuen Long Town Hall」的印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