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水庫】「基建商業行先」政策 今時今日如何自救古蹟
主教山配水庫風波擾攘一天,事件由熱心市民留意到回填工程展開而開始,令人咋舌的是,回填工程範圍內的配水庫竟然是愛德華時代(1901至1910年)流行的仿羅馬式建築,當中的麻石柱廊及紅磚砌成的拱門均象徵著該時期建築的特色風格。這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相片,立刻在網上廣傳,民間不少組織及人士馬上作「民間自救」式的歷史搜查,務求以正視聽,推翻早前水務署指地下蓄水池「只是建於1930年之前」的說法。
有網民成功翻查到1905年由港府出版的《Report of the Director Public Works, For the Year 1904》,得悉配水庫真正落成日期為1904年8月10日,迄今逾一百年歷史。水庫是九龍水務工程的一部份,英國人在1898年得到新界(即今日界限街以北,包括新九龍)之後,就着手研究建設一系列大型的水利工程,包括在長沙灣以北的山巒興建水塘(即今日的九龍水塘群),再經由主管道輸送至主教山的配水庫,然後由配水庫送水至油麻地紅磚屋抽水站,以分配食水至九龍市區。
尋找水庫身世的同時,多位區議員和附近市民更是前往現場,監察工程有否如部門所指的暫停施工。事件不感令人反思,為甚麼香港忽然發現珍貴古蹟,香港市民卻是感到憂慮大於驚喜,甚至馬不停蹄要自行拯救古蹟呢?
市民對政府保育工作缺乏信心,其實早在天星碼頭事件開始發酵。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多番「走數」,遲遲未兌現當初重建皇后碼頭及原天星碼頭的鐘樓的承諾,而相關政府部門更是態度令人側目。因在美行賄官員而判監、又曾替香港求「下簽」的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更於報章中撰文批評香港市民濫用「集體回憶」字眼。即使是負責評審及保育的古物古蹟辦事處,亦只考慮公開展示舊中環天星碼頭有歷史價值的物件,並會拍攝舊中環天星碼頭的照片。有關部門的處理手法實在令香港人從此對政府古蹟保育不存厚望。
不久之後,政府為回應日益關注的保育聲音,短期內忽然加速保育工作。2007年春季,當景賢里賣予一位中國大陸富商後,同年9月建築物部分瓦頂被破壞及移去,隨即引起了輿論的嘩然。在政府與業主斡旋期間,發展商及其工人仍然繼續將重要建築部分和裝飾拆毀,結果導致了部份文物達到無可挽回之地步。三日後,古物古蹟辦事處人員才可進入大屋。經過專業評估後,發展局表示將會展開法定程序,以宣布景賢里為暫定古蹟,並於一日後緊急刊憲。由於暫定古蹟約束力不足,及後政府在一年內把景賢里正式列為法定古蹟,才真正把古蹟保育,不受拆卸發展的威脅。
正當以為政府會從此重視保育古蹟,令人無奈的古蹟保育事件卻在數年後在尖沙咀及宋皇臺再次發生。前身為水警總區總部的1881 Heritage,發展商長江實業把整座尖沙咀山夷平,而原有的192棵樹,只有18棵樹被保留。以香港保育標準看,前水警總部自身建築的確被保留,但其實坐落的尖沙咀山的地景特徵卻是完全剷除,變成今天空蕩蕩的「歐陸式庭園廣場」。
至於宋皇臺一帶,不少居民曾經引頸以待的沙中線工程,當進行宋皇臺站建造工程時,工人在此站近宋皇臺公園位置發現南宋時期方形石井,包括6個古井和幾千件文物。但時任發展局局長的陳茂波卻表示,只有一個完整古方井方可獲得允許原址保留,其餘石井及古物,古物古蹟辦事處卻是同意港鐵可在記錄古物後破壞。大眾以為會為古物把關的古蹟辦,實在有為了方便工程之嫌,而粗疏趕急處理。而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及多名專家亦批評考古工作受港鐵趕工影響變得零碎,部分全被破壞,難助重塑宋元全區面貌,彷彿基建工程至上,任何東西也無法阻擋。
由天星碼頭到主教山配水庫,多年來的三個關於古蹟保育的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
第一,「暫定古蹟」制度成效
坊間有不少組織,包括民協亦發動聯署,要求古蹟辦盡快把配水庫列為暫定古蹟,以及為其盡快開展評核工作。我們明白以上工作的重要性,但如若配水庫只是被列為一至三級的歷史建築,則那麼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也有可能被「其他更逼切的工程」影響而無法保留。即使主教山水庫獲評為法定古蹟,亦難保類似事件在其他日後發現的古蹟上不會重現,尤其是考慮到現時法定古蹟的法定程序需時。這次發現過百年的古蹟,而配水庫地盤又是政府土地,可說是一種幸運,但下次又難保會像私人擁有的何東花園那般,就在暫定古蹟有效期屆滿後將該地皮出售予私人發展商,並拆卸興建為豪宅。
第二,重商業的活化方式是否惟一出路
本來古蹟活化是正面的做法,達致修復古蹟同時又為社會提供公共設施。但係香港活化古蹟工作相信大家亦有目共睹,1881 Heritage、和昌大押等等項目也加入大量商業化的元素,結果「妹仔大過主人婆」,古蹟被弄得不倫不類,但普羅市民卻是無法免費享用空間,活化項目只成為地產項目的一個「賣點」。主教山配水庫本來已劃成「休憩用地」,但當地居民於該蓄水庫所屬的平地上自行設立了一系列休憩設施,卻是被當局以配水庫的結構不安全,導致水務署被要求回填配水庫,及安排地政總署收回土地,奪去居民們晨運的一片樂土。究竟活化後的配水庫範圍,是否依然可成為居民休憩的空間,還是成為某機構的「私人會所」,我們必須多加留意。
第三,古蹟辦的角色和工作
現時政府部門進行工程,應先獲得古蹟辦同意該地點不牽涉歷史古蹟,而有關的決定亦應有歷史文物影響評估支持,究竟有關工作當時是如何進行,為甚麼會得出工程進行的決定?類似的錯判亦同在「皇都戲院」發生,古蹟辦被古諮會委員質疑及追問下,坦承其實評級建議當時並不充分掌握戲院內部的改動情況,只是「靠估」。究竟古蹟辦是如何做到忽視古諮會意見,以其「專業」為香港古蹟把關?而近日一級歷史建築紅樓被塗抹紀念碑,古蹟辦依然不作一響,亦令市民失卻對古蹟辦的信心。
無論如何,也希望大家先支持盡快進行評核工作,以及要知道今天甚麼事也有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密切監察該地盤有否如常施工。長遠來說,我們要繼續關注主教山配水庫的日後修復工作和活化用途,要知道突然「浮現」一個過百年歷史、大規模的古蹟,實在相當難得。
想睇更多羅馬式建築?可以睇下鹽田梓小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