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梓】西貢客家村落,竟是香港天主教發源地之一?
西貢鹽田仔(或稱鹽田梓)有一條充滿客家風味的村落,有沒有想過,這條村中有一座教堂?
1864年,兩位神父到達鹽田仔傳講天主教教義。在和神父((Fr. S. Volonteri)及柯神父(Fr. G. Origo)的努力下,短短11年間島上村民全部受洗,信奉天主教,鹽田仔於是有「教友村」的稱號,這條不足二千人,遠離煩囂的村落,亦被喻為天主教在香港的發源地之一。
聖堂的建成,不得不提陳氏家族。鹽田仔本是客家人陳氏聚居的地方。1866年,陳氏家族三十三人受洗,並捐出空地給教會興建聖堂和學校,奉聖約瑟為主保。1890年,鹽田梓聖若瑟堂建成,取代當初的小教堂,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的教堂。
聖若瑟堂長24米,闊9米,是座外型簡單的羅馬式教堂建築。長方形的大廳,兩旁是木櫈,大廳盡頭為彌撒用的祭台,祭台中心有聖若瑟的聖像。聖若瑟堂亦充滿中國色彩,大廳中有不少紅色裝飾。提到聖堂,不得不提彩色玻璃窗和玫瑰窗。聖堂兩邊牆身原有彩色玻璃窗,卻在後來的兩次重修中被拆除,2004年修復後回復色彩繽紛的玻璃窗。代表聖堂的玫瑰窗,則建於聖堂的東牆高處,用作取光照明。然而,聖堂重修之後改用射燈照明,玫瑰窗被密封,2005年之後才重見天日。
聖若瑟堂在1990年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然而,隨著時代的步伐,鹽田仔的居民遷離小村,走到市區。1990年代,鹽田仔已成空城。沒有居民,島上再沒有信眾,聖堂的活動當然愈來愈少。後來,香港教區提出停止鹽田仔的瞻禮,此舉引起激烈回響,聖若瑟堂再次走入大眾眼中。
在香港教區要求停止鹽田仔的瞻禮,居民反對之後,香港教區得到L&T慈善基金的十五萬美元支持,重修聖若瑟堂。重修工作於2004年年初開始,工程以「不加不減」為原則,只為復原聖堂,保留聖堂的特色。即使有改動,都只是基本需要,也不用尖端文物保存技巧,在有限經費之下盡量保持簡樸。
重修後的聖若瑟堂再次採用彩色玻璃窗,為保護信眾免受蚊蟲滋擾,窗口加裝防蚊網。防蚊網更有特別設計,窗口能水平轉動,使空氣流通。聖堂大門有百年歷史的粗石地台,為盡量保持原狀,只是改用人造鋪地石。聖堂內部地台受到經年累月的磨損,需要修葺,重修後的綠色地台塗上三層還氧漆。波紋式頂蓋則使用磚紅色,綠色的地台和紅色的屋頂互相輝映。只是,工人於修復時在屋頂發現了紅磁頂蓋用料,所以教區認為最初的聖堂並非波紋式頂蓋,而是磁頂蓋,亦打算有朝一日資金充裕是回復磁頂蓋。最特別的當數聖堂外的矮擋牆,矮擋牆只是就地取材,從岸邊拾取石塊做材料,有些石塊更附有貝殼珊瑚,既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之下材料費和運輸成本,更使這座偏遠聖堂保有原有鄉郊味。
聖若瑟堂的重修工程不但為聖堂重新注入生命,更推動鹽田仔發展成為文化和生態旅遊點。2005年,聖若瑟堂作為社區帶動重修的成功例子,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優良獎,以表揚香港天主教教區和鹽田仔原居民保護和傳承歷史的成果。2011年,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再將小堂提升為二級歷史建築。這可算是偏遠地區的逆襲了。
———————————————————————
想睇更多香港的故事?
Like我哋的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wetoasthk
【website】www.wetoasthk.com
【IG】http://instagram.com/wetoasthk
Comments